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动物,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中国国宝”。它主要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大熊猫的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大熊猫每天一半的时间都用来进食,剩下一半的时间则用来睡觉,野生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大熊猫主要吃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2属、60多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黑白相间的体色有利于它在野外躲避天敌。由于体型肥硕、丰腴富态,头圆尾短,憨态可掬,性情温顺,大熊猫历来被世界各国人们所喜爱。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更好地保护大熊猫,我国开始实行熊猫租借政策。其他国家要想租借我国的大熊猫,每年需要向我国支付50-100万美元的租金,租期一般为10年。大熊猫如果在该国生下幼崽,每年还需要向我国支付60万美元的租金。同时,幼崽满3岁后必须送回中国。
另外,租借国必须为大熊猫建造专门的栖息场所BetWay体育,并提供充足的食物——竹子。这些竹子可不是一般的竹子,世界上有一千多种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只有六十多种,通常而言,租借国需要定期以空运的方式从中国进口竹子,其花费可想而知。
租借国大熊猫饲养员必须接受专门的培训,持证上岗,如果大熊猫在该国因人为因素或其他非正常原因死亡,租借国必须向我国支付巨额赔偿金。如果中国发现租借国照顾不好大熊猫,该租借国必须无条件将大熊猫送还中国。
面对如此“不平等条约”,很多西方国家却还是心甘情愿地排队向中国申请租借大熊猫。如果能够有幸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这些国家往往会举国欢腾,喜极而泣!
荷兰为了从中国租到大熊猫,先后折腾了16年,首相换了3届,申请团队往返中国20多次,才在2015年如愿。
为了迎接大熊猫,荷兰斥资700万欧元,打造了一座占地9000多平米的“史上最豪华熊猫馆”Pandasia。Pandasia熊猫馆位于荷兰雷纳的欧动物园,采用中国古代皇家宫殿设计风格,全部由中国工人施工建造。这座熊猫馆除了有大熊猫生活起居的地方、储存食物(竹子)的冷库、产房和诊疗所之外,还有餐馆和礼品部。
大熊猫抵达荷兰的那天,荷兰国家元首亲自前往机场迎接,数十辆警车鸣笛开道,沿途站满了围观的群众。
2011年,英国爱丁堡动物园从中国租借到两只大熊猫“甜甜”和“阳光”,它们乘坐特约包机“联邦快递熊猫快车”从中国直飞苏格兰爱丁堡机场,这架飞机上印着巨大的熊猫图案。抵达英国的第一年,大熊猫“甜甜”就登上了“BBC年度女性人物榜单”。
2014年,苏格兰要求从英国独立,双方要理清北海油气田等资源分配问题。这其中,还涉及到了旅英大熊猫的归属权问题。英格兰表示两只大熊猫是中国租借给英国的,你们苏格兰要想独立,就必须把这两只大熊猫归还给英国。
苏格兰民众一听要归还大熊猫,立马急眼了,纷纷走上街头进行抗议,他们喊出的口号是:“你们可以夺走我们的自由,但不可以夺走我们的熊猫!”反正闹到最后,苏格兰没有独立成功BetWay体育。
2017年,东京上野动物园迎来一只新生的大熊猫宝宝“香香”,日本民众兴奋不已。由于报名参观的人数太多,园方只好采取抽签方式限定每日参观人数。结果第一天就有125万人参与抽签,申请和中签比达到144:1。
即使中签了,每位游客也最多只能驻足观看2分钟。由于“香香”的出生,上野动物园全年销售额增加了400~500亿日元(约23亿-29亿人民币),入园人数多达400万人次。
2017年,芬兰艾赫里泰动物园成功租借到两只中国大熊猫。为了迎接它们的到来,芬兰猛砸1.5亿元人民币,建造了一座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的超豪华熊猫馆。
作为中国在南亚次大陆上的邻居,印度向中国申请租借大熊猫的历程就没那么幸运了,甚至堪称一部“辛酸血泪史”。
首先,印度当地气候不适合大熊猫生存。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这就造成了印度常年湿热,夏季温度直逼50摄氏度,这种气候是非常不利于大熊猫生存的。
其次,印度卫生条件堪忧。即使在印度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孟买,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印度神牛满街跑,当地人在街边随地大小便,人们吃饭永远用手抓。面对这样的卫生条件,我们怎么敢把“国宝”大熊猫送给印度人饲养呢?
由于屡次申请屡次被拒,印度人非常不服气,后来竟突发奇想,决定自己“生产”大熊猫。印度动物园首先在园内寻找体型上接近大熊猫的各种动物,然后按照大熊猫的体色,将它们涂成黑白相间的颜色,再通过修剪毛发、装扮等,愣是将这些小动物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印度版大熊猫。
印度人甚至把大象和鳄鱼这种在体型上跟大熊猫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动物都捣鼓成大熊猫的模样。就这样,印度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熊猫自由”。
更令人惊叹的是,印度人们对当地动物园的这种做法看破不说破,双方配合得相当默契。喜欢大熊猫的印度群众排队买票进入动物园参观印度版大熊猫,并且争相与“大熊猫”合影留念,园方则凭借门票收入和周边产品赚得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