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宇航 金冰(均系北京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习在中国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指出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展现新时代中国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而数字化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动力。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文化数字化建设必威、培育文化贸易竞争新优势进行了全面部署推进,必将为构建新时代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新格局提供强劲的数字动能。
新时代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需要塑造人文与数字化融合新形态。首先是人文交流内容的数字化。文化必威、艺术、教育、体育等领域的交流通过数字化可以实现再创作,国际数字人文交流变成一种跨文明、全球性、超越传统媒介和空间差异的知识与意义的建构过程,促进了文明互鉴和文化自我深化,落实了人文交流的价值共享。如以计算机图形学为基础的创意经济,通过整合数字技术和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国际人文交流数字化和产业化,近年来发展规模急剧扩大。预计到2025年,仅深圳市一地的数字创意产业的增加值就将突破1000亿元,成为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新高地。
其次是人文交流载体的数字化。“数字接触”让全球不同空间个体共同“云在场”,虚拟仿真和智能技术提升了数字交流的个体体验,元宇宙、非同质化通证等新技术将人文交流提升到系统化和价值化的新阶段。2022年,立足国内元宇宙发展“内容与场景、协同方”的板块优势,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促进数字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必威。作为国内首个数字人产业专项支持政策,北京市努力在直播带货、虚拟客服等领域率先落地数字人应用,促进数字人产业规模在2025年达到500亿元。
同时,文化贸易是国际竞争的新领域,数字化文化品牌成为各国争相打造的文化符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强化了人文交流的有效性。近几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影视作品风靡海外,抖音、小红书等“借船出海”,成功拉动一大批数字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形成了新时代中国数字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破冰效应”。
新时代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需要打造数字化旗舰项目领航示范。首先是数字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数字资源在全球文明互鉴和文明对话中的积极作用。例如,敦煌、故宫等已经成为吸引全球注意力的“数字富矿”,可以进一步凝聚全球研究和技术力量,共同创造数字故宫、云间敦煌等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数字遗产,并通过非同质化通证、区块链等技术开发数字衍生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数字孪生。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与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合作建立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实现建筑信息模拟(BIM)技术全面应用,在赓续传承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彰显数字化科技赋能。
其次是挖掘代表当代中国精神的数字化资源,配合数字经济合作布局数字人文交流。例如,伴随中国建造走向世界的中国职业教育,近年来国际化步伐加快,“鲁班工坊”成为见证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的新载体,一批“技术+人文”课程实现线上授课。应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建设数字化立体教材体系,将中国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文化等在授课中重点呈现,构建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载体、展示文化传承为内容、融合技术应用和人文价值的中国故事数字资源库。
新时代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需要完善法治化保障机制和发展协同机制。一是应依据国家对外关系法和教育法有关境外推广、对外交流合作的相关条款,进一步完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格局,根据新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探索制定促进数字化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部门法、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数字化人文交流提供法治保障。作为展示新时代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北京、上海等地结合自身优势,近年来先后制定《北京市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条例》和《上海市服务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条例》,为推动京沪开展中外人文交流提供了地方法规依据。
二是在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主责部门的支持下,高校、智库、企业和文化机构应该建立围绕数字人文交流的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协同机制,在政策逻辑、技术逻辑、文化逻辑和市场逻辑的多元驱动下,构建国际数字人文交流合作研发与应用的政产学研战略联盟,打造区块链支撑的人文交流大数据平台,提升人文交流与经贸交流、企业合作之间的附着性和黏结性,打造中国在国际数字人文交流合作中全面持久的立体优势。例如,海南在自贸港建设中,注重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助推文旅数字化融合,打造自贸港文化软实力的“数字名片”,携手国内头部数字企业打造海南数字文创品。